又以此心。精研妙明。观察不停。抑按降伏。制止超越。于时忽然。十方虚空。成七宝色。或百宝色。同时遍满。不相留碍。青黄赤白。各各纯现。此名抑按。功力逾分。暂得如是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“又以此心,精研妙明,观察不停”“抑按降伏”:抑,就是把它压抑着;按,是按住;降伏,来降伏它。“制止超越”:制止这种的心,不让它有所偏激。
“于时忽然”:在这个时候,忽然间,“十方虚空”:所有的十方虚空,“成七宝色”:成七宝的颜色,“或百宝色”:或百宝这种颜色,“同时遍满”:在这一个时候遍满虚空,“不相留碍”:互相谁也不妨碍谁,互不留碍。“青黄赤白”:青黄赤白各种颜色,“各各纯现”:自己现自己的颜色。
“此名抑按”:这个也就是抑按着,修到你这个心抑按了,不叫它打妄想,不叫它想其他的东西。它抑按久了,“功力逾分”:功力,就是你用功修行的这种功力。逾分,就是超过平时应有的分了。
“暂得如是”:暂时间看到这七宝的颜色,“非为圣证”:这不是证圣果的一种表现。
“不作圣心”:你若不作证圣果的这种想法,“名善境界”:这还可以的,这个境界也不是不好。
又以此心。研究澄彻。精光不乱。忽于夜半。在暗室内。见种种物。不殊白昼。而暗室物。亦不除灭。此名心细。密澄其见。所视洞幽。暂得如是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“又以此心”:以这个定的心,“研究澄彻”:研究清彻。“精光不乱”:这种澄彻的精光不乱,有一种定力。“忽于夜半”:忽然间在夜半,“在暗室内”:在那么一个没有光的房子里边,“见种种物,不殊白昼,而暗室物,亦不除灭”:看见种种的东西,不但房子里的东西看得见,而且房子外边的东西,也看得见。不但房子外边的东西,可以看得见;这个房子里边本来有的东西,也可以看得见。不但本来有的东西,可以看得见,而且从这个房子外边所来的东西,也看得清清楚楚。
“此名心细”:这个叫什么名字呢?这个就是你心细到极点了,“密澄其见”:把你这个见也清净到极点了,“所视洞幽”:因为你的见清净了,所以就是幽暗的地方,也一样看得见的。
“暂得如是”:可是这是暂时间得这个境界,“非为圣证”:这不算证圣果的一种境界,不要以为这就是证圣果了,这不是证圣果!
“不作圣心”:你若不拿它作证圣果嘛,你不这样想,名善境界”:这还可以算一个善的境界。
“若作圣解”:假设你自己生出贡高的心,自满的心,骄傲的心,认为自己这功夫不得了了,“即受群邪”:这就会招魔障的。
有的修道人,在这个净极光通达,他清净到极点了,啊!忽然间他就见一切物。见一切物,是什么所见的呢?就是他开了佛眼所看见的。那么这个佛眼,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开的,也不是你开了,就永远开了,这种境界是暂时开的佛眼。所以在暗室里边,他也看到光明,也看到房子里边一切的物质,一切的东西。可是,方才我说从外边来的东西也可以看得见,从外边来的什么东西呢?好像在这一个房里头是黑暗的,你可以看到从外边来个神,或者是来个鬼,或者来个菩萨,或者来个佛,这都没有一定的。
以上所讲的这种境界也不是一定的,也不是人人都一定有的,也不是人人都一定没有的,这也不一定是必经之路,这不过是修道有时会有这种境界。所以你不要以为,个个修道人都是一样的境界,不是的。
谈到这个佛眼,有的人开佛眼就可以永远都开了,这叫报得通。什么叫报得通呢?就是他前生修行用功,修千手千眼这个法,所以感得生生世世都可以开佛眼。有的开的是临时的,暂时这么一开,他不是永远的,为什么不是永远的呢?就是因为你心不是时时那么清净,如果你心时时清净,你在前生修过大悲法,那就可以永远开了,所以这有种种情形,是不同的。
又以此心。圆入虚融。四肢忽然。同于草木。火烧刀斫。曾无所觉。又则火光。不能烧爇。纵割其肉。犹如削木。此名尘并。排四大性。一向入纯。暂得如是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“又以此心,圆入虚融”:圆满而又虚融,你说它有,也不是有;你说它没有,它又有。
“四肢忽然”:这两只胳膊、两条腿,忽然间“同于草木”:像草木似的,没有知觉了。“火烧刀斫”:用火烧它,用刀来砍它,“曾无所觉”:也是没有知觉。用刀砍就砍,用火烧就烧,也不痛、也不痒了,没有感觉。
“又则火光,不能烧爇”:用火烧它也烧不热。“纵割其肉”:你就把胳膊、腿上的肉割下来,“犹如削木”:像什么似的呢?就像削木头似的,也不知道痛痒,这叫什么呢?
“此名尘并”:这是所有的尘相都合并起来了。“排四大性”:排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的性,“一向入纯”:都合而为一,都合成一个了。
“暂得如是”:可是这是暂时间的,不是永远这样子,是偶尔的,或者一阵间的。“非为圣证”:不要以为这就是证圣果了。
“不作圣心”:你不作证圣果的想,这个就是“名善境界”。
“若作圣解”:你若是以为是证果了,生一种大我慢,生了一种骄傲心、自满的心,“即受群邪”:就要受群邪来交攻你,群邪就来包围你了。
又以此心。成就清净。净心功极。忽见大地。十方山河。皆成佛国。具足七宝。光明遍满。又见恒沙。诸佛如来。遍满空界。楼殿华丽。下见地狱。上观天宫。得无障碍。此名欣厌。凝想曰深。想久化成。非为圣证。不作圣心。名善境界。若作圣解。即受群邪。
“又以此心”:又以这个修道、修三昧的心,“成就清净”:他所成就的非常清净,“净心功极”:清净的这个心,功夫到了极点。
“忽见大地”:忽然间就看见所有的大地。“十方山河”:所有十方一切的山河大地,“皆成佛国”:都变成佛国了。“具足七宝”:每一个地方都有金、银、琉璃、砗磲、赤珠、玛瑙、珊瑚这七种的宝贝。“光明遍满”:这个七宝也放光,光明照彻十方。
“又见恒沙,诸佛如来”:又看见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诸佛如来,“遍满空界”:遍满在虚空里头,“楼殿华丽”:楼阁和宝殿都非常华美的。“下见地狱”:往下一看,怎么样呢?就看见所有的一切地狱。“上观天宫”:往上边一看,天宫的境界也都看见了。“得无障碍”:他没有一点的障碍,任何地方都看见了。
“此名欣厌”:为什么看得见这些个东西呢?就因为平常你有欢喜和厌恶,欢喜或者上天,或者佛国,你厌恶地狱。那么“凝想日深”:凝结你这么想,就好像鸡抱鸡仔似的,又好像猫在那儿等着老鼠那么样子,又好像龙养它的珠子那么样地注意。凝想,就是不想旁的东西了,专心致志,一心就想这个佛国怎么样好,地狱是怎么样痛苦。他的心就欢喜快乐的地方,厌恶苦恼的地方——特别苦的地方,心念专一,想得专一了,“想久化成”:想得久而久之,就化成这种境界了。
“非为圣证”:你不要以为这就是证了圣果,有了功夫了,不可以的。“不作圣心”:你若不作证圣果的想法,“名善境界”:这个境界还不坏的。
“若作圣解”:假设你若说是:“啊!这个境界可妙了,我现在和佛住在一起了,我甚至于也就是佛了。”若这样一想,“即受群邪”:那些天魔外道就都陪着你来了,你说你和佛住在一起吗?这会儿他们先亲近亲近你,和你做一做朋友再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