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释“大佛顶”
佛: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“佛”,说“我信佛教、我学佛法”,究竟这个“佛”字又怎么样解释呢?佛,是印度语,具足叫“佛陀耶”;中国人欢喜简略,所以“陀耶”两个字就给删去了,就用一个“佛”字。因为“陀耶”没有翻译成中文,一般人以为这个“佛”字就是中文了;不是的,这个字虽是中文,音不是中国话。若是翻译到中文,叫什么呢?就叫“觉”,“觉悟”的“觉”。这觉悟又不是一种,有三种;三种的觉悟是什么呢?有“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”。
什么叫“自觉”呢?自觉就和凡夫不同;好像你、我现在这凡夫,是自己还没有觉悟。那么佛自己觉悟了还不算,又要想办法令其他的人也都开悟,所以这叫“觉他”。在自觉和觉他这里头还有种种的阶段、种种的不同。譬如你觉悟了,有小悟、有大悟;小的觉悟还没有圆满,大的觉悟就圆满了。佛自己得到大的觉悟,令其他的人也得到大的觉悟,这两种觉悟都圆满了,就叫“觉行圆满”──觉和行为都圆满了。以上这三种的觉悟都圆满了,就是“万德庄严”;“三觉圆、万德备,故名为佛”──三种的觉悟都圆满了,万种的德行也都具足了,所以就叫“佛”。
为什么我们人要信佛呢?因为佛就是我们,我们本来就是佛来着;不过现在我们迷了,就不能证到佛的果位上。为什么说我们本来就是佛呢?佛说过:“一切众生,皆有佛性,皆堪作佛。但因妄想执着,不能证得。”说是所有的众生都有佛性的。统统都有佛性,为什么他没有成佛呢?“但因妄想执着”,他有妄想,又有所执着;因为有妄想,就想东想西、想南想北、想上想下,啊,钻天入地,它无所不通了!这些个妄想打得太多了,你数也数不过来;你说你一天打多少个妄想,你知道吗?如果你能知道,那你就是菩萨了;因为你不知道,所以你还是凡夫。
妄想执着,执着什么呢?执着这个也是我的、那个也是我的,所有的物质享受放不下,精神享受那更不用提了!所以有种种的执着。“哦,这个飞机是我的!”“啊,我有一辆车,这辆车是最新的牌子,简直是最靓(广东话“漂亮”)了!”你看这种执着,有什么,他就有什么执着!男人就有男人的执着,女人就有女人的执着,善人就有善人的执着,恶人就有恶人的执着。他这个执着摆脱不了,又丢不下、放不开的,总拿着,就执着、执着。啊,有这种执着,就不得了啰!执着享受,就爱吃好东西、住好房子,到处去游玩去。你以为这很好啊,其实,这未必是好的事情!你自己不明白,你尽贪享受,你就不会成佛的;所以一切众生不能成佛,就因为“妄想执着,不能证得”,才不能成佛的。
佛又说过:“狂心若歇,歇即菩提。”这是《楞严经》里边所讲的。“狂心”,是说你那种狂妄自大的心,你那种好高骛远的心,你那一种看不起人的心哪!你那一种只知道有我自己最聪明,只知道有我自己比谁都好的心!本来他长得像个丑八怪似的,他想:“哦,我真美丽啊!”你说这个执着多大?本来自己是丑,他还说自己是美丽,这都是一种执着!你这种执着,若把它休息住了,这就是菩提。什么叫“菩提”?就是“觉道”,就是“开悟了”;开悟,就离成佛不远了。你若能把狂心休息了,那就是你的好去处啊!
这三种的觉:“自觉”就和凡夫不同了,你我凡夫是“不觉”──不觉悟;自觉,他是已经觉悟了;已经觉悟的这种人是什么人呢?就是阿罗汉和辟支佛。辟支佛,印度话叫“辟支迦罗”,在中国就叫“辟支佛”。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,阿罗汉是修四谛法而悟道的。自觉就异于凡夫,觉他就异于二乘──和这二乘又不同了。什么叫“觉他”?觉他,就要发菩萨心,要有菩萨心肠;菩萨是觉他,又可以说是“利他”。什么人可以行“利他”的这种事情呢?就是菩萨;菩萨就异于二乘,和声闻、缘觉又不同了。声闻、缘觉只知道自觉,而不想去觉他;菩萨就发心去觉他。
声闻,就是阿罗汉;缘觉,就是“辟支迦罗”──辟支佛;菩萨,就是“菩提萨埵”。那么究竟这三个,是一个人、是两个人、是三个人而修成的?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,也可以说是三个人。怎么说呢?有的是:这一个人他先修声闻,然后他又修缘觉,然后又修菩萨六度万行;他这一个人都包办了,修了这么多的行门、这么多种法,所以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人。
又可以说是三个人,怎么说是三个人呢?这第一个是修声闻,他修成声闻了,就不再向前进了,只知道做自了汉:“我自己已经开悟了,我明白了,我就不管其他的人,任何人我也不管了。”他就停止在阿罗汉这个程度上,不向辟支佛那个路上跑了;所以这是一个人。有的修到阿罗汉,然后再跑到辟支佛这个果位、这个程度上,他又不向前进了;这是两个人了。加上前边那个菩萨,这是三个人。
前面那一个人,他经过这三个阶段;那么后面这三个人,有一个人就只经过一个罗汉阶段、程度,他不再向前进取了。
这三种的觉悟,到辟支佛上也是自觉,不是觉他;等到菩萨上,这才成了觉他。菩萨就是修六度万行的──修六种波罗蜜、万行庄严,而成了菩萨;成了菩萨,再往前去行菩萨道,行到圆满了,这叫“觉行圆满”,就成佛了。佛和菩萨又不同了,佛觉行圆满,就异于菩萨。所以这三种觉悟,里头说的是这么多,你若想去行起来,那是千差万别;那里边,程度里头又有程度、分别里边又有分别,也是很复杂的。总之,这三种的觉悟都圆满了,这就成佛。
顶:这是最高无上的,没有再比它高的了,所以叫“顶”。好像我们的头上边叫“头顶”,头顶上面是天,说你“顶天”了,顶天立地。我们人,不单是男人,女人也是一样;因为在美国,不要把女人忘了,女人也是顶天立地的。顶着天,在地上站着,这是头顶──头上面的顶。那么这“大佛顶”三个字合起来,我不讲,相信大家也都会明白:这是大大的佛的一个顶──佛顶。
这个大大的佛,多大呢?用一把尺量一量,像不像这个佛堂的佛这么大?这尊佛像不是个大佛,这只是大海里头的那么一滴,在这世界上就一粒微尘那么大,你不要误以为这尊是大佛。那个“大佛”,再没有比他更大的了;大而无外,这叫做“大”。这是什么佛呢?是遍满一切处的佛,无在、无不在。没有地方他不在,你说他在什么地方呢?什么地方他也不在。你说他不在什么地方呢?什么地方他都在。你说他是大、是小?你没有办法来计算他那个“大”大到什么程度上,这才是一个真正的“大”;他把那个“大”都没有了──什么“大”都没有了,就再没有比他大的了,这才是一个最大的!
那么这个最大的是谁?大佛。大佛又是谁?就是你,也就是我。说:“我没有那么大呀!我看你也不是那么大啊!你为什么说是你、是我呢?”如果不是你、不是我,讲他干什么?就不需要讲了;正因为与你我都有关系,所以要讲他。那么我们怎么这么大了呢?我告诉你,我们那个佛性是大的,我们自己都具足这个本有佛性,就是这个“大佛”;这大佛,再没有比他大的了,所以叫“大佛”。
不单大佛,又是大佛的“顶”。这大佛,本来没有比他再大,没有比他再高的了,但是他又有个“顶”在那个顶上。你看,这是“大佛顶”这三个字!所以我说,不讲你不一定会明白的。这“大佛顶”,是这尊大佛顶上,又现出来一尊大佛。
说:“这尊大佛又有多大?”这尊大佛看不见的,所以在〈楞严咒〉上不是说“无见顶相放光如来,宣说神咒”吗?说是:“那‘无见’是没有吧?我看不见,那怎么又说有大佛呢?”你看不见的,那才正是大的。为什么?他若不是大,你目力怎么会看不见呢?说:“那小的我才看不见呢!大的我能看得见的。”大的你能看得见?天这么大,你一眼能把它看完了?你看不完的。地这么大,你一眼能完全把地的面积都看见吗?看不见的。所以你看不见的,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;如果不是大,你就会看得见嘛!所以说“无见顶相放光如来,宣说神咒”。
这“大佛顶”,就是那个“无见顶相”放的光;放多大的光呢?你想这佛是大佛,他会放小光吗?当然也是大光了嘛!所以,大佛就放大光,这个大光照遍一切处。说:“那照没照到我呢?”早就照到你了!说:“那我怎么不知道呢?”你想要知道吗?我曾经讲过:“心清水现月,意定天无云。”你心里若清净了,清净到极点,那个佛光就会照到你这儿来了。你心里不清,就好像一池子浑水,月光照不进去那浑水;水若清了,月光就照到那水里去了。心清,就好像月光照到水里那个样子;言其佛放光,也可以照得到我们心里了。意定天无云,你的意念若一定,好像天上没有云彩似的,这种境界是妙不可言的。所以每一个人要是真能清净其心,就会得到楞严的定力。
三、释“如来密因”
如来:如,是“无所不如”;来,就是“无所不来”。“无所不如”这个“如”,就是一个法的本体;佛法的本体就是个“如”,佛法的用就是个“来”,这是“体、用”两个字。如,是“如如不动”;来,是“来而又来”,来了再来、来了再来;如如不动,来而又来。那么到什么地方去?没有地方去;从什么地方来?没有地方来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上说:“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”也不到我这儿来,也不到你那儿去;也就在你那儿,也就在我这儿呢!这就是“如来”。
如来,这是佛的十号之一,佛有十种的名号。每一尊佛最初有多少个名号呢?最初每一尊佛有一万个名字。这一万个名字,以后又把它缩减,因为人记这么一万个名字记不清楚了,啊,又是这个名字,又是那个名字,把人记得脑筋都糊涂了!糊里糊涂,记不住一万个名字,以后就缩减到一千个名字,每一尊佛有一千个名字。那么一千个名字,人还记不住这么多,以后又缩减,缩到多少呢?一百个名字,一尊佛有一百个不同的名字。不单这尊佛有一百个不同的名字,每一尊佛都有一百个不同的名字,那么众生也还是很难记得;于是乎又缩减,缩减到多少呢?缩减到十个,所以这十个名字,是每一尊佛的通号。
佛的十个名字是什么呢?第一个名字“如来”:就是“乘如实之道,来成正觉”,就是成佛了。第二个名字“应供”:就是应当受人天的供养。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,每一尊佛都有这十种的名号。如来,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。
密因:究竟什么叫密因?密因,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定力的本体。为什么叫“密因”,而不叫“显因”?因为这种定的本体每一个人都有的,所谓“人人本具、个个不无”;虽然本具、不无,但是每个人自己不知道;因为不知道,所以就叫密因,变成一个秘密了。这个秘密,就是定力的本体。这种定力的本体,是如来定力的本体;如来定力的本体,也就是一切众生定力的本体。也就是:所有人都有这种的定力本体,不过自己没有发觉出来,不知道而已;因为不知道,所以就叫做“密因”。
四、释“修证了义”
修证了义:这个“密因”是做什么的呢?是叫你修,才能证得。你修,怎么修呢?你修参禅或其他法门,这都是修;可是这一个“修”,是专指修参禅的,要专门修参禅才能证得。这个“证”,是“证得”。证得什么?证得“了义”这种究竟的义理上。
什么叫“了义”呢?义,就是“究竟意”,这个意义了了,就是没有意义了。那么“没有意义”,说是:“我们普通的人做事情,总说一点意思都没有。这也是‘没有意思’?”但是这个“了义”,是把世间、出世间法完全都证得无余了,再没有法可修,再没有法可证了!也就是〈永嘉大师证道歌〉上所说的:“君不见,绝学无为闲道人,不除妄想不求真。”“绝学”,不学了;“无为”什么也不做了;“闲道人”,他什么事情也都不做了。“不除妄想不求真”,他也不除妄想,也不求真理了。为什么他“不除妄想”了呢?因为除尽了,妄想没有了,所以他才不除了。“不求真”,因为“真”他已经得到了,所以就不求了。没有得到,才要求;他已经得到这个真理了,所以就不需要求了。没有除尽妄想,才要除妄想;妄想没有了,就不需要除了。所以“了义”也就是这个意思,也就是因为把佛所说的义理已经证得无余,没有法可证了,学到那个极点了!
那“不了义”,就是说还有意思还不究竟呢!现在这个,就是什么意义都没有了,乾而洁净,这时候,到“密因”那个正定的本体上。所以这是修证,才能得到了义;如果你不修,就不能证得了义的这种境界。那么“了义”,这是个大义;大义,是包括一切义。说是:“了义,没有了!”没有了,这才是一个“真有”;你若有的时候,那就不是“真有”。所以证得这个“了义”了,再无义可证,就是到那个极点了!到极点,是到什么程度上呢?也就是到佛的境界上,到佛的果位上。
五、释“诸菩萨万行”
可是你想到佛的境界上,还得要行菩萨道,所以才说《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》。
诸菩萨:这个“诸”字,是“很多很多”这么样解法,又可以说是“一切菩萨”。这“一切菩萨”,包括多少呢?这个数目数不尽这么多,总起来有五十五个位子。这五十五个位子,后边的文里边都会讲到,现在就不要详细讲它。这五十五个位子,有“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”,加“四加行”,再加上“等觉”。每一个位里边,就包括千千万万的菩萨;所以这五十五个阶级,不是就单单五十五个菩萨,是包括无量无边那么多的菩萨,总起来它有五十五个位子;因为包括这五十五个位子,所以叫“诸菩萨”。
万行:什么叫“万行”呢?万行,就言其“修行的行门多”。行门(法门)有多少呢?这个行门多得有八万四千种那么多。本来可以说八万四千行门,那么现在只说“万行”,这是菩萨所修的。菩萨不但修万行,而且还修六度。六度:(一)布施、(二)持戒、(三)忍辱、(四)精进、(五)禅定、(六)般若。
(一)布施波罗蜜:布施有三种。哪三种呢?有(1)财施、(2)法施、(3)无畏施。
(1)财施:财,就是所有的金钱、所有的财产。这个“财”是我们人最爱惜的东西,也是世界上最肮脏、最不洁净的一个东西。你看人数钱,那个钱不知经过多少人的手,这么数来数去的,那个钱上边,我相信会有很多小小的微生物、小小的病菌。
在佛教里,管这钱叫“不净物”,就是“不洁净的东西”,就是not clean。为什么叫它“不洁净的东西”呢?它来源不净;有的或者是偷来的、或者抢来的,这来路不正当,所以叫“不净”。那么有的人说:“我做工赚来的钱,这是净了吧?”你做工赚来的钱,虽然来路是正了,但是钱的本身,有很多的病菌在上边。所以你看,钱这么样子不洁净!可是每一个人都欢喜它,数过来、数过去。你看有的人数钱,就沾点口水来数,这其中很容易就染上传染病;为什么?那个钱上有病菌的。
这钱是一种不洁净的东西,可是每一个人都欢喜钱,多多益善;所有美国的钱都给我,我也不嫌它多;都给你,相信你也不嫌多、也不怕多。可是钱若多了,也有毛病。有什么毛病?也会睡不着觉的!算来算去,我那么多钱,放到什么地方去呢?总要打这个算盘。所以钱本来是一种不好的东西,虽然是不好的东西,人人都爱钱而不能舍。你若能舍,这就是“布施”;布施给人,这就是“行菩萨道”。菩萨修六度万行,第一就是要施舍,把自己的钱拿出来舍给人家,帮助其他的人,这是“财施”,用金钱去做布施。
可是人做布施,这不容易的!人心,是个“阴阳交关处”──阴和阳的一个界限;又是一个“理欲战争场”──理,就是道理;欲,就是 desire。照道理、天理来讲,说是:“我想布施给人,我看见那个人很困难的,没有饭吃,我送给他一块钱,叫他吃饭去。”手往袋里这么一掏钱,第二念生出:“哦,不可以的!我如果舍给他这一块钱,一阵间(等一下),我搭巴士就没有钱了,那我要走路。这个……,我还是不舍给他这一块钱了!”这第一念想舍,第二念呢?又想起自己要坐巴士来了,所以又把钱放回袋里边,不舍了!就是这样子。
这由小而大,由这一块钱,乃至于到十块、百块、千块、万块、万万块钱,都是这样子。头一念想舍,第二念想起自己来了:“我要到饭馆子去吃饭,我没有钱呢!”于是就不帮助别人了。财施是不容易的。又有的想:“啊,我这个钱给你?那我太愚痴了!你怎么不给我一点呢?”这就生出一种自利的心。所以这布施,你说得是很容易的,做的时候却不容易。
(2)法施:怎么叫“法施”呢?就好像现在我讲经说法,这叫“以法来布施”。“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”,你以钱布施,这有数量的;以法来布施,这是无限量的。好像我现在讲经,你们听一句经典,要是能真实受益开了悟、能真正明白了,那就可以彻底出离轮回了生脱死。为什么?因为法布施,能使令你去成佛了;所以法施这功德是最大的。
(3)无畏施:什么叫“无畏施”呢?就是人有了飞灾横祸,或者有横逆的事情来了,譬如被贼抢、打劫,或者被火烧了,或者遇着什么恐惧的事情、或困难挫折等,就在这恐惧惊慌的时候,你能给他一点安慰一点信心一点勇气或鼓励,说:“你不要生恐惧心,什么事情慢慢就可以解决问题了!”就好像有位太太把手袋丢了,那天我看她面色很担心的样子,问我说:“哦,我手袋丢了,怎么办呢?”我当时告诉她:“你不要忧愁!你会找到的。”结果,我说这话果然就灵验了,她到那个地方一找,还没有丢;这就叫“无畏施”,告诉她不要害怕。这是个小问题,其他大的问题那更多了;不过你知道这个小的问题,那么大的问题你也可以明白了。